玉米上长出的这个“黑瘤”你见过吗?
在玉米抽穗灌浆期,我们在玉米田偶尔会见到一些玉米棒子上布满了“黑瘤”,呈灰白色或者黑色包裹在玉米棒表面,占据了本来是玉米籽粒的位置,鼓鼓囊囊的,破口处还会有黑色似碳粉一样的粉末物质暴露出来,看起来着实有些让人恶心。
不过有种植经验的老农对此可以说并不陌生,它就是玉米上的一种病害,叫作玉米黑穗病,又叫玉米丝黑穗病。它普遍的发病部位是玉米的果穗或花器上,不过有时也会发生在玉米雄穗(天樱)上。
这是一种玉米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各大玉米种植区都有发生,里面的黑粉也就是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冬孢子)。这种病害主要靠土壤、种子带菌传播,因此田间的防治方法主要是药剂拌种,像粉锈宁、速保利这些药剂都很管用。不过目前我们市场上推广的玉米品种也大都是抗病品种,再加上农户对病害防治观念的增强,这几年玉米黑穗病发生面积很小,也没有造成大规模严重的减产。
对于这方面,咱们不作为今天的重点,如果有农技需求的,咱可私下咨询。咱们今天重点介绍的是这个玉米“黑瘤”的价值。
对,你没看错!玉米上的这个虽然其貌不扬,看起来甚至让人有些恶心,单纯从农业生产上来说甚至还会带来减产的“黑瘤”,却是很有食用价值的东西。以后再在玉米田见到这样“恶心”的东西可不要再掰掉当垃圾丢了,它可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食用价值堪比黑松露。
玉米黑瘤,民间又称做乌米,在我国北方地区又叫“米蛋”。虽然看起来不令人那么舒服,但是在墨西哥,人们却早把他当成一种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很美味的可食用真菌。
墨西哥人甚至把它称为“墨西哥黑松露”,价值极高,价格也很昂贵。他们会把刚采摘或刚购买回来的新鲜乌米切碎了,和着新鲜玉米粒一起炒熟,然后用做好的玉米饼夹着吃,味道鲜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在大美丽国,那里人们对乌米也有很长的食用历史。那里地广人稀,大农场也一般都种植玉米。这里玉米黑瘤也很常见,生产出的乌米也早被列入了食用菌范围内。
而在我国,也有懂吃法的行家,这些乌米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凉拌或炒着吃,比如与夏季蔬菜豆角、茄子等一起炒着吃。吃起来鲜滑脆爽,既有鲜蘑菇的鲜美,又有玉米的香甜味。如果和肉食一起炒着吃,更是鲜美。有些生长得比较嫩的乌米,甚至可以直接生着吃,香甜软糯,不过吃过之后我们一整排整齐雪白的牙齿会被乌米肉黑上一圈。但是对于乌米的市场开发,我们国内还处于空白阶段。
由于随着我国玉米抗病育种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增强,加上农民对玉米田间综合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识的提升,如今玉米上长乌米的现象也很少见了。如果运气比较好,去块玉米田还可以找上这么一两棵发病的玉米植株,摘下来也就二三两。正是这个原因,现在市场上乌米的售价也很高,一般可以卖到五六十元一斤,品质好的极品乌米价值会上百元。
乌米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价值也还很高。据相关资料介绍,乌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物质。
另外,乌米不但会长在玉米上,而且也会长在高粱和黍子等农作物上。比如说高粱乌米,很多人都说口感比玉米乌米还要好吃,长得也没有玉米乌木那么丑。高粱乌米散落分布在高粱穗上,很小巧,嫩嫩的,摘下来直接放在嘴里,一口一个,又甜又脆,相信有不少我国北方的七零、八零后的农村小伙伴们都吃过。对于南方的小伙伴们可能接触得就比较少了,可能很多听都没听说过。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有想亲口尝一下的冲动呢?对于乌米,你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