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点都不认识这个会开书店,还算会写小说,可能会写一点影评的80后作家不流,当然,他不光是作家,也是口袋书店的创始人之一,除此之外,他也偶尔画一些偏抽象派的画,就是这个业务范围极广的年轻作家用他独特的视角,让我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印象派电影。
有人这么形容不流: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痴迷不知他是从哪一刻开始的,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影响了他,让他选择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让这些对他如此重要的东西像迷雾一样扩散,不知不觉地影响更多的人。不管是他的文字、还是他的言行。
说实在的,关于这位青年才俊的信息真的是少之又少,尤其对于这本书,网络仅是简单的给了个这样的介绍:“青年作者不流,写作十六年,首度正式出版小说集《雾岛夜随》。”·
其实,作为一个虔诚的80后写作者来说,不流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纸笔上的刻板印象,痴迷鲸鱼的他在拥有自己孩子之后也无数次质疑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很好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拥有细腻感情的人带给我了不一样的文字体验。
这本集结不流十六年间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雾岛夜随》终于在年1月由后浪策划出版,出版之后,不流这样说:不敢做评价。其实在这些写作于不同时间的短篇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在拽着我,那是一种有着在一个感受的描写中不顾主线发展而不断细化描写的语言倾向,就像不流对数学概念中“分形”的热衷那样,在一个事物描写和感受描写中,当他写到一种细节后会再将细节细分为更小的细节,这样就给叙述线分出了很多枝杈,枝杈之上再分枝杈,直到故事线迷失,直到这些感受通过语言演变为极微小的分子,弥漫开来。归总的说,就是独属于不流印象派写法下的一种别开生面的风格。
阅读这样的作品将被一种奇幻的感受所包围,我时常会忘记了自己读取的是什么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开始于哪里,又结束于哪里,但是那些弥漫的感受却是真切而充实的。
如果要用一句话去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那么就是一群时常处于卡夫卡式的窘迫境况,的人物,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不断地来回滑动、游离,一边默默承受时间所施加的暴力,一边又不断寻找反抗的机会。
我很好奇这位拥有独特视角的80后作家是如何用印象派手法用琐碎细微的描述文字对每个人物进行巨细靡遗的心理分析,最终还能写出富有层次的叙事节奏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带着现实的奇幻性与奇幻的现实性。·
开篇是这样介绍的:“所有雾,都有散去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营造静谧和暧昧氛围的作者,他笔下每一篇故事都从不经意的日常小事切入,着力捕捉意识与环境在人物身上的作用原理,写出了一个面对残酷现实下男人的沉沦、醒悟与搏击,以及那些游离在家庭、女人之间的各种窘态,试图唤起读者微妙的情感共鸣。”
现在,我想以不流印象派风格下的人、物、情来表达出《雾岛夜随》带给我的阅读体验。
01.飘离又多情的人
正如前篇说的:小说人物时常处于卡夫卡式的窘迫境况,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不断地来回滑动、游离,一边默默承受时间所施加的暴力,一边又不断寻找反抗的机会。
十篇短篇小说里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当下,却又想着逃离其间的可怜人,比如:因偷窃而陷入一系列窘迫处境的懵懂少年、回忆青春热血、渴望勇气的中年男子、以暴力美学来抵抗虚伪与庸俗的童年伙伴、被两位女友共同驱逐而无处可归的多情男人、在漫长雪灾中经历各种离奇事件的酒店工作人员等,这些人物他们即飘离又多情,虽然夸张却又贴近现实,虽然拥有印象派下的夸张,却没有一个可以脱离现实的无奈。
因为语言节奏的急促,所以他笔下的人是飘离的,正如作者曾经说他的故事“个人对语言的重视远多于对故事”。
在《他感到万籁俱静》中就体现了人物的这种飘离感,作者以地球-月亮-太阳的概念秩序描写了郑走则的挣扎和无奈,那种一种隐含着自我视点的飘离。如果以成人角度去看郑走则的生活态度会有一种无病呻吟的无奈感,如果以孩童的视角来看,就会有一种心灵不再沉睡于自我的紧张感。宏大天体的空间压迫感、人群的嘈杂纷扰让一个孩子无所适从。就像摩西不断躲避耶和华,这个世界及其源头的他者,却有只能用全身的颤抖接受祂的诫命一样,主人公承受着他者带来的扰动,只能在万籁俱静时获得一时的喘息。
于是,在一片喘息声下,他只有不断改变视点,企图调停这种紧张关系,使之成为世界的中心,当自己编织的梦掉入宏大时空的挤压中时,又用单恋的苦痛化约一切苦痛,却在得到孔丽时又失去了她。
“昏去之前,他最后的记忆,是这颗星球的自传,这影响来自于失去方向感的虚弱,视线中天空从晴白变成虚空的速度,在疼痛的灼热中双手触碰的冰冷地面和粗糙枯草,刺眼的太阳幻化成两个、三个、更多,成片,这与他五年后在寒假第一天晚上与同学喝醉酒时感到的星球自传是何其相似。”
除此之外,郑走则又是多情的,偷走十块钱的他在去学校的途中会觉得双腿发抖,在刺冷的寒冷下分泌出夏天才会有的汗水。面对支持自己的姑姑时,郑走则又觉得夜晚是如此的明亮。面对讨厌的李有成和那些他讨厌的人时,郑走则内心的恐惧和烦躁都通过行为动作暴露了出来。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偷钱买钢笔只是为了那个喜欢的女孩子—孔丽,他的初恋,也是他心里的作家,只因为那个女孩她很想要一根钢笔。直到那个女孩离去,郑走则的痛苦和挣扎在那一刻全都爆发了出来,就是这样一个飘离又多情的人,他说:“失去你,我也失去了自我。”他说:“越孤独、自我的人,越会去胡思乱想。”
飘离手法塑造人物的特点就是在视点不断的变化中,自我的位面也会随之变幻,而面对现实崩溃时又会得以重建。
比如朱岳在《对一次暴力的描述》中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但这种对立并不是真正的外在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是一次自我分裂的结果,最终形成一个邪恶的无形的他者。
故事中,面对少年时代的情敌和酒桌上一群平庸的中年男人,朱岳心里真正想说的是:“真的无畏的话,就无须喝醉酒应该做出的,”在面对这群人无所谓的寒暄以及被误解的行为都让朱岳心里独自感叹。这如同基督徒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天谴”归之于异教徒,并迫害他们,又或纳粹主义引导德国人把不幸归之于犹太人的阴谋,并开始着手屠杀他们。
此时,朱岳身上的平庸、焦虑和无助似乎就需要和这个捏造出来的他者斗争,准确地说,跟他者的具体代表斗争。借助这些飘离的幻象,主人公暂时摆脱了无力感,一次次地卷入肢体冲突。
“自始至终,甚至直到我们每一个人从这世界离开的时刻,无比复杂的心绪也从来不会停止对我们的驱赶,让我们做出一开始连自己也不太理解并事后悔恨的选择和行动。”
在这一切的飘离中,朱岳暂时失去自我,变得如夜晚一般捉摸不定,进而引发更恐怖莫测的失序状态。
“鬼怪的形象,我们大致知道,而今晚我们所害怕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这种飘离下又多情的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生活常态的折磨下也渐渐失去了渴望夜晚的勇气”“当我和颙牙牙一同在寒冷的夜晚攀登西山,而雪终于开始降落的那一刻,我和她拥有的喜悦是不尽相同的。她喜悦于西山的又一场如期美妙的雪,我喜悦于那是我和她共历的第一场雪。”“我扑向这个永久熟悉的面孔,和他翻滚在地上,我感到非常开心,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虽然我想停下来咒骂他,但是笑花费了我所有的力气,我什么也做不了,甚至连他骑在我身上,以结实的拳头捶击我的时候,我也感觉不到疼痛,我对暴力专心致志,无心感受别的感受。”“我们几个人,散落在黄昏的田野里,漫无目的地走着。间或就近与旁边的人说两句,度过了战斗结束时那一小段兴奋激越的交谈之后,我们都无话可说,各自回味着方才的酣畅或者担心着接下来的事情。阿文蹲下来折了一株已枯的蒿草,一截一截揪断扔在地上,我越过他逆光昏暗的侧脸,看见堪称壮美的落日正在贴近地平线,火烧云越发灿烂,我想喊他们都看,但是没有喊出来,我只停下来自己看了一会儿,这期间他们松松散散地走远了一些,由于各自的速度和方向略有不同,每瞥见他们的位置,总是越发分散——虽然我们没有讨论过那个场景的象征意义,但是我们都觉察到相似的疏离感,纵然有满腔桀骜,在日落大地之时,都不可避免地体味着各自对未知的惊觉,惶惶恐恐。对于黄昏来说,我们还是昨日的我们,我们的那一点变化和将要发生的更多变化,对于黄昏来说,不足挂齿,所以,日头仍自沉沉落完了,我们隐没在睧然的薄暮中、至少在视觉上,已经失去了彼此。”
我想,不流正是通过印象笔触塑造出一个个飘离又多情的人来向我们宣泄出现实世界下每个平凡个体的无可奈何吧。
02.大胆又夸张的物
大多数印象派的作品,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大抵都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构造出艺术家眼前的光色不断波动的客观世界,像在一个剧场中,这个剧场有着设计光线和主配角分配,就算没有文字的配合,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激烈的戏剧矛盾。
印象派艺术家通过力求不放过每一点自然光色变化的色彩描绘来获取世界的整体观感。就像我们观察现实的光色世界的时候一样,不管我们视域多么微小,我们都有理由相信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光的变化。
虽然这些笼统和粗略下的朦胧看起来夸张又大胆,却更激荡人心。
在《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他就吃烟》里男孩和女孩洗完澡的路上,沙土质中塘泥的坚实粗糙以及暴风雨下的水田中发现一斤多重的黄鳝,在这些夸张景物的对比下,人物的紧张感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用这样一种夸张手法来描写景物,我想这才是突出这段回忆里人物彼此的重视感的别样表达手法吧。
《奶油爆炸主义》里剧烈的爆炸的爆竹和愉悦的过年喜悦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爆炸时候的哭声、奔跑声、狗吠声还有被震落的灰尘以及嘈杂的人群,一根爆竹带来的恐慌感油然而生,在这一系列夸张的景物的渲染下让我们看到了邦松狂野的世界。
所以当他说出:“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的?记住我要告诉你们一点真相,真正的艺术家只向真相负责。”“真理高于美,而美高于道德。”这些话时,我一点都不感到震惊,在那些夸张又大胆的景物渲染下,这些勇敢的笔触才得以顺畅的表达出来,我想这就是不流选择这种写作手法的原因吧。
“我看到的不是咀嚼,是包裹、搅拌。”“你看了两次大海就不再激动,你看到三次车祸就不再震撼,你看到四次死亡就不再悲伤,你太容易习惯了。”“因为终将失去一切的一切,才会让一切显得重要、珍贵、美,这才是美的意义。”这样的文字隐喻着怎样的无奈,当我们还在为经历的悲伤而难过时,不流告诉我们,你只是经历的太少,所谓的浮华并不是美,真正的美是失去后的珍贵。
如果说生活是一场戏剧,那我们的每个人都是舞台上尽力表演的演员,第一次表演时的紧张和害怕终将会在习惯之后变得顺畅起来,习惯离开,习惯失去,习惯悲痛,那种麻木的习惯感才是人生教给我们的真正感悟。
03.勇敢又细腻的情
“当生活的拙劣假象被一次次地揭穿之后,是奋不顾身地反叛对抗,还是视而不见地重返平庸?”
米沃什曾在《路边狗》发出这样的质疑:现代那些耽于内心描写的作者们似乎不能写出像《鲁宾逊漂流记》那样的故事,因为对于一个挣扎于生存线上的人来说,那些复杂的反思和情绪是不存在的。对内在生活的凝视和反思总有一种噬心的自反性。如同薛定谔的猫,以第三者视角对内在生活的凝视并非单纯的观察,所以,我们终被自己制造的雾所笼罩,困在孤岛,无法逃脱。
不流用他自己独特的手法写出了融于现实世界下的细腻又勇敢的情,并且以此告诉我们,即使拥有勇敢的爱,人的一生也依旧是一座孤岛。
在《卡夫卡的一次哭泣》中不流提到写作者面临的不过是“通俗情感和生活的角度,与在写作的角度选择时的困境”,并在后续进一步说“保持孤独的状态,是对于写作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情”。这是一种心灵沉睡于自我的状态,也是鲁滨逊孤岛求生那种动物性的蒙昧状态。当我们困惑这种自我状态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的时候,卡夫卡给出肯定的回答是“越是想抛除想法,宁静的房间里,就越发出在睡的制辖之下的巨大噪声”。
《一次失败的变形》里最后因为囊肿爆炸的小孩,一开始朋友无奈的诉说,到最后哭到深陷在绵软里不能自拔,孩子爆炸以后被淹没在爆炸中的阿蓓带着失去孩子的苦痛和面对疾病意外的无可奈何,如果用一种简单方式来形容年轻父母痛失孩子的话我想我不会有这么深的感触,囊肿的夸张,爆炸的夸张都渲染出了血浓于水而无可奈何的亲情。
“斜风忽烈,灌入我的领口和敞开的大衣,加上栏杆浸湿裤子的冷意,我发起抖来,自觉如暴雨中落单的鸟,战栗着羽毛”,在《盲鸟》中被女朋友赶出门的男人,那个不知道何去何从的男人夹杂着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孤独的无力感,即使是相处多年的女朋友也依旧不懂彼此的距离感。
“你爱上别的女孩了”“没有,你不要瞎猜,我只爱你一个”“她是谁,我认识她吗?”“认识”“我不能信任那个震动并尖叫的机器,我也不知道是哪一种犹疑让我仅仅看着那个方向而不是起身走向它,去辨识究竟,得到答案”“我是这里唯一无法认识的东西,一个如同半个木乃伊一样,没有耳朵的陌生人。”
这些可笑又无力的对话最后都被记忆浸染,面对现实世界的挣扎,爱情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宣泄,人与人之间无法全然相信的疑惑感全都揉进了文字里,那些看似温柔的情,最后都沦落为孤独的一种方式。
故事的最后:“灯灭了,在这黑暗的房间里,在深秋大雨浇灌的陌生夜晚里,我已无处可去,我已丢了耳朵。”生活就像这座黑暗的房间,人生是一场深秋大雨,我们在这个四处黑暗的世界里无处可去,即找不到来处,也找不到归途,于是我们包裹好自己,冲到那场暴雨里,隐没在黑暗中。
其实,现实比表现更加抽象化。在现实世界中的男人、女人、情侣和家庭等都杂然而居。在不流的世界里则与此相反,它代表人性、男性化、女性化、真正的情侣、真正的家庭等等。即抓住了现实的核心,又不为现实拖住后退。就像蜻蜓点水,只翩翩掠过水面,伺机在水上产卵。它的幼虫为将来能盘旋填上先在水中成长。
我想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种状态,那就是:“现代社会,恋爱的动机里本能占有的部分越来越稀薄。习惯和模仿插入最初的冲动,这是什么模仿?这是浅层的艺术模仿。”
无数生活在当下的人,那种疲惫感和无力感,最终也只能化为一句话:“当生活的拙劣假象被一次次地揭穿之后,是奋不顾身地反叛对抗,还是视而不见地重返平庸?”
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想用这本书里的话来表达所有的情愫:
“我从那个冬天开始更加沉默,因为语言没有用处了,我想不出故事,也没有想对其说话的人,到第二个冬天,我变成了哑巴,但不是语言上的,而是情感上的哑巴。一切都不再让我感兴趣,我每天睡得越来越久,而且失去了做梦的能力。而我,只能在我讨厌的东西里面继续生活。我讨厌冬天,不是因为它冷,而是因为,在这里面,我经历了痛苦,我不想细数言如冻疮、落入冰河、被恶狗袭击等等平凡的不值一提的痛苦,这些甚至算不上痛苦,顶多只是疼痛而已,真正痛的,是我在冬天失去我最在意的人。”
或许吧,当ー个人觉得一些东西不值得爱的时候,他的内心里其实是有一个他想要去爱的世界的,而那个世界在哪里呢?我想,不流已经将答案融入了每个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