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是指牙周手术、根管治疗术、拨牙术和异体牙种植术等门诊牙科手术过程中,由于热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或者渗透性刺激造成牙本质、牙髓、牙周织织和牙神经损伤而导致的一类疼痛性疾病。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解的牙科手术不涉及口腔-颌面外科的手术室手术。
01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
牙科手术后出现的治疗牙、拨除牙或种植牙部位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疼痛,时间超过3月,疼痛性质初期以酸痛和钝痛多见,位置较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表现出神经病理情疼痛的特征,表现为深部锐痛、针刺样或放电样痛,以及痛觉过敏。疼痛可波及患侧牙龈、牙槽骨和颌骨,并逐渐蔓延到同侧腔甚至颌面部,其疼痛扩散或波及区域往往与三叉神经支配的手术区域相一致,但无扳机点部分患者可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
早期可有牙齿叩痛或咬合疼痛,慢性期疼痛区域痛觉敏感;少数患者伴颞下颌关节运动碍,口腔检查可有咬合关系紊乱存在。
3、辅助检查
(1)牙髓活力测试
包括冷测试、热测试等。
(2)X线检查
口内标准片对牙齿硬组织病变、牙髓病变、尖周病变及牙周病变;口外片对发现颌骨、颞下关节病变均具有诊断意义。
(3)CT、MRI
对关节病变、肿瘤、感染、结核器质性病变有较高的分辨率。
(4)诊断性神经阻滞
可用于引起疼痛的部位和神经支配区域的定位。
03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可根据牙科手术史、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特征且持续时间大于3月,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但需排除结核,感染以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及严重心理、精神障碍等因素。
2、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应与以下疾病鉴别诊断
(1)非典型牙痛
又称幻牙痛,常发生在正常牙齿及牙周支持组织,呈中度持续性钝痛和酸痛,疼痛可局限于某个牙,亦可呈弥漫性,波及牙龈、牙槽骨、颌骨以及口腔颌面部其他软组织。X线常无阳性发现。非典型牙痛患者常有牙科手术史,但与牙科手术的关系并不明确,术前、术中或术后均可发生,手术可加重其症状。其神经阻滞定位不明确可与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相鉴别。
(2)慢性症状不可逆性牙髓炎
无根管治疗病史,牙髓往往为全部的或不可逆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局部酸胀痛,夜间痛为著,冷热刺激会加剧疼痛。急性发作时大多无明显诱因而突发剧烈疼痛,具有阵发性发作或阵发性加重的特点;常向患牙同侧的上、下颌牙齿放射,也可放射至头、面部。口内X线检查可加以鉴别。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部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初期可表现为牙痛,发作时具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典型特征,突发突止,在间隙期可完全无痛。较少在夜间发作,热温度刺激对疼痛发作无影响。
(4)慢性上颌窦炎
表现为同侧尖牙窝处疼痛,头痛晨起轻,午后或久坐时加重。常有鼻腔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前鼻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细菌学检查可确诊。
(5)下颌关节紊乱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口面痛,牙科手术后出现的颞下颌关节紊乱是否与手术有关应谨慎判断,有可能是疾病本身的自然病程。关节薛氏位和髁突经咽侧位X线片、锥形束CT、MRI可鉴别关节结构紊乱和器质性紊乱。牙科手术有可能引起或加重功能紊乱,而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咬合幻觉综合征”,反复就医治疗无果,目前认为与某些心理特质有关。
(6)非典型面痛
疼痛位于面部,每日持续性发作,疼痛位置局限,为发病区域一侧面部,位置深且不确定;疼痛不伴有感觉丧失或其他体征;面部或颌骨X线检查无相关阳性结果。多数无牙科手术史,部分患者发病前实施了牙科或口面部手术,如疼痛位位于手术同侧,与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往往不易分辨,应引起足够警惕。
04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有效的抗炎、镇痛治疗,使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入减少,预防和抑制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敏化,降低中枢可塑性变化的风险。
1、消除炎症
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
2、持续镇痛
轻度疼痛选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以上疼痛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曲马多或其他阿片类药物的合剂(如氨酚曲马多、氨酚羟考酮等);如疼痛呈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可选择抗惊厥药(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对伴有焦虑、抑郁者可选用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等)。
3、疼痛专科治疗
包括局部阻滞(翼外肌、咀嚼点、颞下颌关节腔等)、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射频等、面部外周神经电刺激、脉冲射频等。
4、康复与预后
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经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口腔面部位置特殊、解剖结构复杂,若影响咀嚼、语言等功能、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心理疾患,需注意心理疏导及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小编讲解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正在被牙科手术后慢性疼痛的患者有所帮助。在文章的最后小编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当牙科手术之后出现疼痛的症状,应给予重视,积极的与医生沟通反应自身情况,并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