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的解剖结构
食管起于环状软骨,止于贲门,全长约23-28cm,平均25cm。从门齿到食管入口约15cm,门齿至贲门大约40cm。食管有三处狭窄,这三处狭窄也是食管异物嵌顿和食管癌好发部位。
三狭窄
部位
门齿距离
第一
入口处
15cm
第二
气管分叉处
25cm
第三
膈肌裂孔处
40cm
食管一般可以分为颈部、胸部、腹部食管,胸部食管又可以分为胸部上段、中段、下段。根据《年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肿瘤部位按照肿瘤中心的位置分段(分上、中、下段,上段=颈段+胸上段,中段=胸中段;下段=胸下段+腹段)。食管癌好发部位:中段下段上段。
分段
部位
距上切牙
颈段食管
下咽至胸廓入口
15~20cm
胸上段食管
胸廓入口至奇静脉弓下缘
20~25cm
胸中段食管
奇静脉弓下缘至下肺静脉下缘
25~30cm
胸下段食管
下肺静脉下缘至食管胃结合部
30~40cm
腹部食管
膈肌以下
40~45cm
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结构—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junction,EGJ)。EGJ在解剖学、组织学、生理结构和内镜上的定义是有区别的。组织学常提及的EGJ是指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而解剖学上是指管状食管变为囊状胃的部位,食管纵行黏膜皱襞与放射状胃黏膜皱襞的交界,即食管末端和胃的起始,相当于希氏角或腹膜返折水平或食管括约肌下缘,与组织学上的鳞柱交界的部位不一定一致。内镜下的食管胃交界处是指食管栅状血管的下段。
因为食管胃交界处结构的复杂性,一般将此处的发生的癌变单独列出,独立于食管癌和胃癌。但是对于食管交界处癌的分类,全球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日本《食管癌处理规范》定义为食管交界处上下2cm范围内的癌,包括食管下段鳞状细胞癌、Barrett食管腺癌、非Barrett食管腺癌、贲门癌等在内。日本食管胃交界处腺癌分型是根据肿瘤中心与齿状线位置来分类,分为E型(食管侧)、EG型(偏食管侧)、E=G型(横跨食管胃)、GE型(偏胃侧)、G型(胃侧)。
AJCC/UICC发布的食管交界处癌的分类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标准,对于食管胃交界处腺癌,采用Siewert教授提出的分型方法,即肿瘤中心位于解剖学上食管胃交界部上、下各5cm这段范围内的腺癌。Siewert分型标准分为3型;Ⅰ型:相当于远端食管腺癌,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部上1cm-5cm处;Ⅱ型:相当于贲门腺癌,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部上1cm-下2cm处;Ⅲ型:相当于贲门下腺癌,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部下2cm-5cm处。
我国目前也采用的是AJCC/UICC分类标准,《食管癌诊疗规范-版》上指出若肿瘤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中心在食管胃交界部食管侧者或在胃侧2cm之内者(Siewert分型Ⅰ型和Ⅱ型),按食管癌分期;肿瘤中心在近端胃2cm之外(Siewert分型Ⅲ型)按胃癌分期。若肿瘤中心虽在近端胃2cm之内但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者,按胃癌分期。
供养食管的动脉:上段主要为甲状腺下动脉和支气管动脉;中段和下段主要是食管固有动脉和胃左动脉。食管静脉的上段由奇静脉、半奇静脉汇入大循环系统,下段由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汇入门静脉。
内镜下所能见的血管主要是位于黏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的血管网,在食管入口处、食管胃连接处为纵行血管网,其他为树枝状血管网。食管的组织学食管壁从内到外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层。
黏膜层由上皮层、黏膜固有层以及黏膜肌层组成,上皮主要为复层鳞状上皮;黏膜下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其中散在分布食管腺;肌层主要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具体在食管入口上1/3为横纹肌,中段为横纹肌和平滑肌,下段是平滑肌;外膜层无浆膜,仅为疏松结缔组织。
消化道早期肿瘤一般主要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接下来我们将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