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囊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牙齿疾病管窥古人类极其恶劣的生存境况
TUhjnbcbe - 2022/3/6 15:29:00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穿皮衣,吃烧烤,围着篝火唱歌跳舞。这听起来似乎是很惬意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玩笑的调侃,从考古证据来看,那时候的人类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古籍《淮南子·览冥训》中这样描述古人们的生活“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这虽然只是汉代人对上古生活的回想,但因为相距年代很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上古艰辛生活的记忆。

农业到来之前的古人类生活来源主要是采集和狩猎,并不能为他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意味着饥饿会随时伴随着他们的生活。生活条件简陋,同时,各种疾病又随时侵袭着古人类的健康,他们的寿命往往很短,这一点在古人类的化石中有较多的体现。但骨骼难以保存,牙齿作为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在数万年后得以保存,牙齿是人类人体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保存的部分,在古人类骨骼化石中所占比例非常大,这为研究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贵州作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资源大省,保存着丰富的古人类牙齿材料。

由于旧石器时代食物十分粗糙,加上卫生条件的局限,旧石器时代人类常患有牙齿疾病,包括牙周病、氟牙症、龋齿病、牙槽脓肿、磨耗症等等,这些牙齿疾病即使在医疗卫生条件发达的今天,也时常侵袭我们的健康,试想回到连生存都很困难的古代,情况更加糟糕,古人类化石中此类疾病较为常见。

盘县大洞出土古人类牙齿化石

牙周疾病是经常遇到的一种疾病。牙根周围的牙周膜牙槽突和牙龈,合称牙周组织。牙周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各类慢性疾病的总称。它包括牙龈增生、牙周炎、牙周萎缩及各种龈炎。他们大多发生在中年和老年时期。牙周病发展到晚期会造成人体代谢机能降低,牙齿的松动直至自行脱落。化石材料表明,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1.8万年的“山顶洞人”化石上均有此类病理表现。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的鉴定发现,在位于右侧第一臼齿的颊侧齿槽上,有明显的萎缩和边缘变厚的牙周病病理变化的遗迹。山顶洞人的老年个体下颌的观察结果,也发现了在牙槽骨上具有牙周病的痕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骨上也有类似的症状。在古代,由于口腔卫生条件局限,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对牙周组织造成危害,当时的食物较为粗糙,需要牙齿大量咀嚼,这造成了牙齿过度磨耗的同时,也是诱发牙周疾病的原因之一。

氟牙病也是古人类牙齿的杀手之一,氟牙症又称氟斑牙或斑釉牙,此症具有地区性,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为慢性氟中*病早期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氟主要损害釉质发育期牙胚的造釉细胞,贵州发现的多个牙齿化石个体中,都发现有氟牙病,直立人阶段的桐梓人、晚期智人阶段的贵州兴义人,都发现了这种地方疾病的病理反应。

发现于贵州北部地区的岩灰洞古人类遗址的桐梓人,主要是以考古发掘发现的6枚牙齿化石命名的,这6枚牙齿中的3枚来自三个不同的个体,都有氟牙病的痕迹,特别是1枚6岁儿童的左上第一臼齿,和另一枚属10岁左右个体的坐上犬齿的釉质缺损尤为严重。他就是现代医学中所指的缺损性的氟牙症病理表现,属严重性的氟牙症。

桐梓人侧门齿

兴义人化石发现于贵州南部地区兴义县的猫猫洞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在两个完整的下颌骨和一个右侧下颌体以及仅剩前颏部位的四个下颌体的现存的25枚牙齿,几乎全部牙齿都有氟牙症的痕迹,病态表现为以缺损型为主的氟牙症患齿数为6枚,着色性的氟牙症患齿和正常的牙齿各1枚。在一属青年女性的下颌齿咬合面部位,还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对称性的缺损性氟牙症(即左第一臼齿与右第一臼齿患部的缺损型状相当一致)。此外,因氟牙症的病变,使得牙齿齿冠疏松脱落,因而四个下颌骨的全部门齿和一部分犬齿生前已经断裂,仅留下齿根部分。

氟牙症在贵州的区域分布和贵州广泛的二三叠纪灰岩有很大的关系,三叠纪的白云岩、灰岩、泥页岩等岩层富含氟化物,二叠纪的煤系地层中,萤石矿、磷灰岩和冰洲石等矿床也都富含氟化物。这些2亿多年前形成的岩层,一边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岩层中的有害物质,从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侵袭着我们的健康,贵州是灰岩和煤系地层的广泛分布区,贵州地区的古人类自然也就成了受害者,桐梓人化石和兴义人化石都可以看到明显的证据,这些地层中的氟化物,通过风化和水的溶蚀作用进入土壤和水,最后被动植物所吸收,导致这一地区的动植物和水,都有较高的氟含量,人类在饮用水和食用动植物是,氟就进入了体内,长此以往不断的摄入,会造成人体内的氟含量超标,给牙齿带来显著地损害,这就是氟牙病。

桐梓人和兴义人在患上氟牙病对身体的损害是叠加性的,它首先对牙齿造成损害,牙齿是身体的咀嚼器官,其任务是对食物进行切割和研磨,在这个过程中,脸部的咬合肌带动人的下颌骨做反复运动,“好钢用在刀刃上”,牙齿无疑是咀嚼这项运动的“先锋队员”,承担着直接和食物进行接触的任务,他所依靠的就是覆盖在牙齿表面的坚硬的牙釉质,牙釉质相当于牙齿的铠甲,氟牙病伤害的,正是这层坚硬的牙釉质,氟牙病使牙齿失去牙釉质的保护,牙齿的切割和咀嚼功能,无法正常进行。照顾过老人的应该有这样的体会,老人在牙齿脱落以后,就要安装假牙或者只能进食流质食物,这是一种对肠胃的保护,在旧石器时代,人类既没有条件安装假牙,食物也只经过简单炊煮,要消化这样粗糙的食物,必须经过牙齿的充分咀嚼研磨,牙齿的病变把消化食物的重任全部推给了肠胃,这大大加重了肠胃的负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桐梓人牙齿化石

龋齿也是多发的牙齿疾病之一,俗称虫牙,在我国现代的居民中仍然有50%的人患有龋齿,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牙齿化石上最早发现这种疾病,在贵州开阳人牙齿化石上也发现有龋齿病的患病个体。开阳人发现于年12月,发现地点是开阳县清水江畔羊场区平寨乡么老寨的石灰岩洞穴中。分别为代表中年个体的两枚臼齿和一枚犬齿化石,代表儿童个体的门齿和齿根残部。从其形态特征和石化程度判断,该化石属晚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4万年)化石中老年个体的第二臼齿和第三臼齿的邻面部位发现了已穿透牙釉质基部的两个黑色大洞,表明该个体生前患有严重的邻面龋。这是第一次在贵州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龋齿病。龋齿病的致病机理和口腔卫生也是息息相关的,口腔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牙齿表面很容易被一种具有腐蚀作用的牙菌斑附着,这种牙菌斑是由细菌、唾液里的粘性物质组成的一层牙菌斑薄膜,它包含着许多细菌,其中的链球菌和嗜乳酸杆菌对牙齿的腐蚀作用最大,人类的牙齿主要成分是磷灰石,它含有大量的磷和钙,口腔卫生条件不好,特别是两牙相交处最容易滋生这种牙菌斑,牙菌斑长时间得不到清理,会使牙面的釉质保护层中的钙磷溶解,龋齿病从最初的小黑点,逐渐变成晚期的龋齿洞,龋齿洞内又容易存积食物残渣,使龋齿洞逐渐增大。龋齿带来的最直接地反映是牙神经的对冷热食物和甜食的强烈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牙疼,严重者还会出现牙槽脓肿等症状。

牙齿疾病只是古人类要承受的疾病之一,由于牙齿易于保存,牙齿疾病也容易被考古学家们观察到,其它方面的疾病或许永远不为我们所知了,事实是,我们的祖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要忍受着疾病带来的折磨,从自然界攫取各种资源,坚强的繁衍生息着。这不是怜悯或是祭奠,是对那个洪荒年代坚强生活人们的一种本能的尊重。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想想他们吧。把自己现在所谓的困境和他们比一比,心里是否会释怀一些呢?与我们今天的自寻烦恼不同,饥饿、疾病、猛兽袭击,并不会因为心里释然而缓解,永远是那么的真实。

作者:张兴龙

编排:方芳

编审:赵小帆

审定:张兴龙

转载自:考古贵州

原标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管窥古人类极其恶劣的生存境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牙齿疾病管窥古人类极其恶劣的生存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