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医院大楼。
只听一声怒吼——
把裤子脱下来!!!
唰唰唰。
你从未见过如此滑稽之场面。
一堆男孩当场扯下裤子“挂空挡”。
随后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手术室。
传出杀猪般的大喊:
救命啊!!!
这是在干啥?
别担心,不是制造小太监。
而是给小男孩们割包皮。
虽然也不是多严肃的事情。
但医生的形容还是让人笑到头掉。
你把这句经典台词用在形容组团割包皮的小孩身上合适吗?
小孩:你看我像开心的样子吗?.jpg
这么欢脱,还不快来看看——
《你好,儿科医生》
作为一部医疗类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确实特别。
其他医疗纪录片都在一水儿地冲击泪点。
哪怕只是平实地跟拍,都能让我们鼻酸不已。
医院本身,就是个盛满了人世悲欢离合的地方。
但《你好,儿科医生》的镜头却是对向半大孩子。
小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分分钟达成破涕为笑成就。
你看这群割包皮的。
上手术台前,叫得比隔壁菜市场的猪都凶。
做完手术,嘿嘿一笑:
舒服!
仿佛刚刚渡过重要一劫。
小脑瓜子里的弦再一抽,手术床还没下呢,就抱怨自己“术后不适”了。
也不知道哪里学来的话。
你看把医生们乐的。
要不是手术已经完成了,非得担心他们手抖不可。
割包皮的小孩还能和医生拌拌嘴。
更小的孩子则非常依赖他的“专属白大褂”。
打针都非得要手术医生亲自动手。
毕竟,手术台上温温柔柔和你聊天。
手术台下眉眼弯弯和你讨论小猪佩奇。
这样的医生,成年人都要怦然心动一下吧。
可惜最后还是护士姐姐手起针落。
小男孩只好咬着牙和叔叔友(sheng)善(qi)道别。
爆笑有之,哭笑不得有之。
当然也少不了气得发笑。
这回不是小孩,而是家长。
家长究竟有多熊?
接下来欢迎收看《工作之后我高血压了》。
第一位,知错不改,下次还敢。
小孩发高烧被抱进诊室。
医生看他满头白糊糊吓了一跳。
一问才知道,是孩子奶奶给她涂了鸡蛋白。
美名其曰:土方子降温。
医生:
奶奶一边说着孙女已经烧到40℃,一边坚持:鸡蛋清就是能降温!
好家伙,40度人都要给烧傻了,何况是小孩。
这不是耽误治疗时间吗!
但奶奶可不管,鸡蛋清降温效果不明显而已,医院了吗,赶紧给她治治,我还忙着擦鞋呢。
医生对她强调,持续高热会影响孩子的细胞功能,以后比起试土方子,医院治疗。
奶奶不耐烦站起身说着知道了明白了,却在不停整理东西。
医生怒了:你这家长到底有没有在听!我刚刚说的你知道要怎么做吗?
奶奶:
很好,气势没输。
就是孩子可怜了点。
这其实是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缩影:
迷信+固执。
火没有烧到眉毛,就绝对不承认自己有问题。
土方子大*里,不仅有老年人,也有中年家长。
不到两岁的孩子反复发烧,妈妈选择在家手动给他刮痧。
???
还是在孩子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情况下,不备退烧药,先来刮刮痧。
很难不对着这种家长狂叹气。
这个小朋友就直接把抗拒写脸上了,疯狂拒绝妈妈的靠近和道歉。
为啥?
妈妈手舞足蹈地给解释。
嗨呀,我太大力了!
合着直接把女儿的脖子给抓脱臼了。
还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不对劲的。
太惨了太惨了……
还有个宝宝被鱼咬的。
妈妈说,我也是无聊。
看到小孩子站在池边,就把他的手按进池子了。
结果被鱼咬了好几口。
宝宝:天空是蔚蓝色,窗外有千纸鹤
这些家长真是各有各的熊法。
我看制作方们可以来个素材再利用。
干脆整理出个《奇葩病患家属大赏》好了。
和家长的“不懂事”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有的小孩“过分懂事”。
这个8岁的小男孩,患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做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医生根本想不到,他会在手术前悄悄跑来办公室,问他:
动手术需要多少钱啊?
问这个什么意思?
贵就不做了,因为我妈妈一天上班只有几十块钱。
看得人鼻头一酸。
小男孩被哥哥告知,做次手术要花费12万。
在他的认知里,甚至无法计算出,妈妈需要赚多少个几十块,才能赚到12万这个天文数字。
医生很是心疼他。
在妈妈眼里,这是个很坚强懂事的孩子。
她可以自豪地说出自己的小孩比同辈的其他人更能分忧。
却从未想过,童真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一环。
因为他要“坚强”,所以重病的征兆被视作普通的腹痛。
“男子汉忍一忍就过去了”的一句话,让他错过了早期治疗时间。
正如医生所说。
成长过程中,要给小孩子一定的苦,但没必要一直强调要坚强。
让孩子太过懂事,不过是家长的一种自私。
发现了吗?
《你好,儿科医生》看似是在拍医生与生病的小孩。
实际上期期都在透过这些小孩,去记录那些“失职”的家长。
所有职业都有入门测验,但成为父母却不需要任何考验。
视孩子为炫耀工具,却忽视了孩子也是个独立个体的家长,不在少数。
医院接到一个下体重伤的男孩。
情况紧急到需要马上手术,否则很有可能威胁到尿道健康。
医生按流程询问受伤过程。
患者妈妈的一句话给他讲懵了:
直接踹,猛踹。
医生试图朝一个正常的方向去理解,问她,是不是打算踹屁股,失误了。
这个妈妈一脸平静地表示,自己就是朝着下体踹的。
???
这是你亲生的儿子吗?
再问原因。
竟然仅仅是因为要给他一个教训。
希望他别动不动找理由请假不去上课。
所以是小孩太贪玩导致的吗?
“小孩本性爱贪玩”的开脱先等等。
看看妈妈给他制定的学习日程——
早教、英语、美术、平衡车、钢琴。
一个3岁的小孩,一天竟然要上5门不同的课程!
这根本不是小孩贪玩,是小孩在挣扎求救。
等到要上手术台,妈妈一边着急,一边还是在问:
麻药影响智力吗?
麻药影响生育、结婚吗?
还是没有想过问一句,小孩痛苦吗。
恕我直言,你的心疼,一文不值。
还有一个没有拍摄却隐含着的问题:
父亲的缺位。
在孩子妈妈一脸悔意的画面里,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弹幕:
以孩子懂事为骄傲的妈妈身边,猛踹下体惩治孩子的妈妈身边,都没有丈夫的身影。
我们不对他人的家庭妄加揣测,却忍不住想到。
难道孩子只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吗?
丧偶式育儿在生活里并不少见。
爸爸们的推脱总是伴随着许多理由:
要挣钱、我不懂、不想管……
而又因为较少参与带娃,即便有些父亲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
孩子受伤,爷俩都一脸惊恐,生怕被孩子他妈怒锤。
《你好,儿科医生》里,没有给出这道考题的答案,也给不出答案。
医生可以救人,也可以话里话外敲打家长。
但医生无法强制要求家长对孩子负好责任。
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安抚好小孩的情绪。
让孩子们卸下防备和伪装,乐观积极地治病。
但,怎么成为一个及格的好家长?
也许每个父母,甚至是整个社会。
都该好好想想。